OB体育APP(中国)手机版下载

中国科大:OB体育APP注册以大学肉体擎起校园文明的大旗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6-05
 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

  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北京初创、迁址重建、改革创新三次艰苦创业历程。近50年来,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实现了教科双赢。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从第一届毕业生算起,迄今有40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研究成果连续4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新闻”。《新华文摘》载文点评2005年度全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成果时,称中国科大“近几年来基础研究成果和杰出研究人才忽如火山爆发,喷涌不止,源源不断。科研俊杰可谓群星璀璨,研究成果更是丰硕喜人。该校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显示出的群聚效应,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2008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随着50周年校庆的临近OB体育APP注册,全面回顾与总结中国科大办学成就与经验,更好的面向未来,成为全体师生热切关注的问题。校党委深刻认识到,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精神,是学校半世纪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学校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才能不断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征文、讨论、研究、凝练、教育、传播工作,以科大精神擎起校园文化的大旗。

  科大人深知,学校在短短50年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办之初形成的优良校风、学风。中国科技大学正是以良好的校风、学风著称于高校之林。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中有“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之句。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在长篇演说中,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了使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抗大优良传统,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定名为《永恒的东风》,并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1988年9月,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沫若在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校训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和细腻的提炼。

  中国科技大学的中长期目标是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理想,依然离不开科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为此,学校举办“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并专门组织力量,对科大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研究。

  在“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过程中,中科院党组、校郭传杰亲自撰写《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并指出:“我们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遂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校长朱清时院士也借《中国科大报》出刊500期之际,欣然题词“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继承前辈传统,重温科大校训”。

  为了深刻认识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回顾、总结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历程,从文化的视角对现代大学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中国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发起组织“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我校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参加本课题研究活动,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化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通力协作,多次召开科大文化传统学术研讨会,写作提纲也是几易其稿,目前写作任务已完成过半,力争在2008年初出版。

  通过对科大文化的系统研究,学校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科大校训虽有时代的烙印,但反映了中国科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科大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二是近50年来,几代科大人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坚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不跟风,不追求时髦,永不服输,“敢为天下先”,在内涵发展、所系结合、育人为本、办学、文化创新等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奋刻苦、开放、学术自由、理实交融、创新进取的文化品格,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中国科大精神这面校园文化的大旗必须高高飘扬。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更好地发挥科大文化资源在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积极作用,2005年10月,校党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理念的大讨论。通知发出后,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精神理念大讨论的热潮中来。学校先后展开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学生代表、党派代表、中老年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等系列座谈会,畅谈科大精神。随后,科大精神理念的大讨论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很多师生、校友积极撰写文章,纷纷表述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学校开通了“科大精神大讨论”网站,《中国科大报》还开辟“科大精神大家谈”专栏,迄今发表文章50余篇。

  通过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大学在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营造了具有科大个性的文化氛围,积淀了具有科大个性的精神特质,这种氛围和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的今天,凝练中国科大精神理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大精神就在科大人的实践里,每一个科大人都是科大精神的载体。虽然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漫漫征程崎岖坎坷,但那代代相传的科大精神必将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前方的道路。

  通过对科大文化传统的系统研究,以及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中国科技大学认为,科大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体现在:“坚韧不拔”、“求真务实”、“敢为天下先”以及“我创新,故我在”。

  “坚韧不拔”。“坚韧”是科大固有的品质,“不拔”则是科大人共有的秉性。1958年从筹建到招生,科大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1970年下迁,1972年恢复招生,期间经历了众多的困难和挫折;1978年招生,创造性地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年班”,科大成为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特别是科大南迁到合肥的时候,所有仪器在运输途中损坏得所剩无几,但是科大的第一代精英,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科大的第二次创业。“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科大人刻苦勤奋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识。科大的毕业生如舒其望、文小刚、张亚勤、杨元庆、邓中翰、庄小威、姚新、胡伟武等,现在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明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科大师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得来的。

  “求真务实”。“求真”必然执著,“务实”苛求理性。在绝大多数科大人眼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这种求真务实精神的影响下,科大学生对各种问题都力求得到真实的答案。科大从建立时开始,就有了学术自由的传统。科大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无所顾忌的叛逆精神和事事“较真”,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求真求实的精神还延伸到其他方面,塑造出科大人追求真理、蔑视权威、反对的创新精神和精神,以及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

  “敢为天下先”。科大的历史造就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识”。在科大可以接受平凡,但绝不能接受平庸。科大的规模使得每个学生都是“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科大人的先行天下、精英意识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起来。科大在少年班、四六级考试、出国热潮上都敢为天下先,在并校大潮当中也坚持“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原则,绝不随波逐流。正是这种永不满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他们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谱写出壮美的史诗。

  “我创新,故我在”。创新是科大与生俱来的特色。中国科大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具有科大特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大人,对于促进科大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大人身上之所以弥漫着这种创新精神,是因为广大师生具有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具有勇于实践的气魄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建校之初,科大就明确提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打破传统专业划分模式、设置新型交叉专业,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下迁至安徽后,率先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少年班、研究生院,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超常教育、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90年代后,重申并进一步凝练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办学方针,坚持办“精品大学”的理念,不盲目扩招、合并,学科建设上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注重打造“精品”学科,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可以说,中国科大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处处体现“我创新,故我在”。

  学校是育人场所。科大的文化传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2006年4月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举办14场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邀请施蕴渝、朱近康、彭子成、辛厚文、郭传杰、孙显元、韩荣典、俞书勤、朱清时、李定、舒其望、吴奇、张树新、蒋华等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以弘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激发爱国心与报国志。通过举办报告会,上万人次学生接受了教育。学校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力量将报告会进行录音、录像进行整理、编辑,并结集出版,使之成为一本生动的入学教育参考书。

  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也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演讲、辩论会、主题报告等,组织师生对科大精神理念的集体讨论,进一步回顾、整理科大优良传统和文化,凝练科大精神,继续开展科大精神与文化的讨论,以充分发挥科大精神及文化传统在凝心聚力、振奋人心、培育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的一年一届“我的祖国,我的科大”演讲比赛,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有关部门开展的学校历史和校史人物的研究与宣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彰显科大文化的深邃内涵和显著特色,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深入发掘科大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先后在校园内树立了总为我校40周年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的纪念碑、“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的校风纪念碑,以及郭沫若、严济慈、华罗庚、杨振宁等老一辈校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的塑像,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

  “报国育人成才奉献”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科技大学永恒的实践主题。为了了解国情、培养责任心、增长才干,科大每年都派出500余名同学、20余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已经连续10年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全国先进单位。校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九年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支教、“一帮一”家访调查、书籍衣物捐赠、专题社会调研、法律普及、科普卫生宣传、科技支农。同学们走进校园,给乡镇中学同学们辅导功课;走访农家,调研当地经济状况;宣传国家的农民政策,切实做到服务农民大众,支援农村建设。自1998年开始,中国科大先后有七批约40名研究生志愿前往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国家级重点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服务。尽管这里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黄沙肆虐,严重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生们几个人挤在一间墙壁漏风的平房里,吃的是土豆白菜和小米干饭,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接过“爱心接力棒”,延续、光大着这项薪火相传的事业。

  历史表明,只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一流大学才能赢得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一流大学的社会功能应主要体现在大学对社会的责任,它首先是新思想的“活水源头”、倡导者和交流中心。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坚持正确的导向,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等宣传阵地,宣传报道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新成就、新进展、新气象,为传播科大形象以及学校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作了积极的探索。

  按照“重质量、重策划、重品牌”的思路,中国科技大学在做好日常大量对外宣传报道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精品大学,英才教育”、“50周年校庆”、“科大现象”、“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本科教学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最大的科教联盟”、“连续五年不扩招”、“隐形资助”OB体育APP、“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平台”、“自主创新”、“创新团队”、“机器人世界杯”、“创新思想工作”等重点选题,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强组织策划,多视角挖掘新闻价值,突出特色和时效,注重报道质量和效果,注重学校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开展了多次重点宣传报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5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头条位置以《中国科技大学:单分子“手术”有望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单分子基础研究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2007年6月14至16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我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篇通讯或消息,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在报道时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均引起较大反响。

  在举办科大精神报告会的基础上,中国科技大学还就“科大现象”重点宣传进行了思考和筹划。2006年7月通过新华社连续刊发题为《教研相结合 育人求质量 千名学生一院士中国科大高效培养尖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启示(上)》和《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国科大高效培养尖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启示(下)》的“国内动态清样”,向中央领导层直接宣传、展示科大48年办学历程和成就。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中科大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作法应很好总结。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学习他们的作法,探索中国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引起地方与中央媒体联动报道的良好局面,中国科技大学通过试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先后组织了关于单分子研究、海啸、量子信息、透皮肽、秸秆炼油技术、左右脑在语言感知中分工的秘密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以及50周年校庆的新闻发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塑造和改善了科大的品牌形象。

网站地图